晚清翻譯活動是西學東漸的重要一環,其中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貢獻良多。譯館1868年設於上海,翻譯大量西方科技著作,涵蓋天文及數理化等領域。本文以藥學譯著《西藥大成》為例,概論當時醫藥翻譯的特色。
據《西藥大成》凡例所言,原文主要據羅伊爾(J.F.Royle,1798-1858)及海德蘭(F.W.Headland,1830-1875)1867年在倫敦出版之《AManualofMateriaMedicaandTherapeutics》(《藥物學及治療學指南》)第五版。此書討論不同動植物及礦物藥品,說明性質及功效,譯本共10卷。
洋人口譯華人筆錄
《西藥大成》由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及趙元益(1840-1902)共同翻譯,前者為英國傳教士,後者為江蘇人,精通醫術。中西譯者合譯為翻譯館常見工作手法:原文由洋人口譯,華人筆錄,二人討論內容,潤飾譯文。此舉大抵讓雙方互補中西技術知識及語言之不足,確保翻譯不悖於原文,表達手法切合國人所需。
術語是翻譯此書之一大挑戰。書中涉及化學術語及動植物名詞,中文倘無對應用語,譯者則以不同方法填補空白。比如說化學元素,譯法與今天相似。如hydrogen(氫)譯作「輕」,carbon(碳)作「炭」,oxygen(氧)則作「養」。不過化學式今天不作翻譯,當時卻悉數譯為漢字。如水為H2O,譯本為「輕二養」;蔗糖為C12H22O11,譯文則是「炭一二輕二二養一一」。
動植物學名音義譯兼有
譯文也常見音譯法。如AcidumBenzoicum(benzoicacid苯甲酸)譯作「蘇以酸」,而glycerinum(glycerol甘油)譯作「各里司里尼」。又如原文中動植物學名採雙名法,先為屬名,後為種本名或種加詞;譯文則音譯前者,意譯後者,並且前後互換。例如原文R.Flammula(Ranunculusfammula,乃毛茛屬植物),譯文為「小火焰形.辣能古魯司」。
譯者還會提供補充資料,令譯本更完備。按凡例言,英文原書載有百餘張繪圖,譯者認為不足,故參考西方植物學字典,繪圖增加了一倍多,方便讀者認識中國不常見的植物。若原書有誤,或有其他觀點,譯者則另加註解,其謹慎可見一斑。
從《西藥大成》翻譯可見,儘管晚清英漢科學語言差別甚多,譯者仍秉持認真專業的翻譯態度,堪為後世楷模。同時不難看到,翻譯技術文本,除語言技巧外,譯者若能掌握技術知識,當有莫大裨益。■恒生管理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蕭世昌博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