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希望借由文学拨开云雾 增进非中人民深度了解

※发布时间:2019-3-13 19:14:0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脸上的痣图解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石晓淼):莫桑比克作家、诺贝尔文学热门候选人米亚﹒科托近日携三部长篇小说《梦游之地》、《撒冷》和《母狮的》与中国读者见面。非洲特性和魔幻色彩是评论界给予米亚﹒科托作品的归纳总结,尽管作家本人并不喜欢被笼统地贴上标签,但其作品中交织的、传统和现实却映照出非洲文学景观的独特性,为人们探秘非洲提供了相宜的文化径。

  作为一个出生在非洲的葡萄牙移民后代、一个在莫桑比克成长的白人,米亚科托的特殊身份促使他不断追寻对国家身份的全新诠释,而记者和生物学家的双重角色则帮助他深入腹地搜索集结民间故事,体察国家内部语言和文化的复杂多样,期冀通过写作向世界介绍莫桑比克。此次在出席中译本宣传活动,是米亚科托首次到访中国内地。他观察到,中国与非洲经贸往来密切,人员互动频繁,但彼此缺乏深度了解,希望借由文学拨开一层云雾,“最糟糕的是我们自以为相互了解,但不过是陈年老调和刻板印象。我相信文学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彼此,它记录真实具体的人,讲述社会深层的故事,展现了莫桑比克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母狮的》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取材于米亚科托经历的真实事件,故事围绕狮子袭人和人类捕狮展开,以部落女孩和城市猎人的双线叙述,揭露了莫桑比克女性遭受传统的现状。“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还不如一件东西”,“我从未出生,生而既死”,女孩因此异化为兽,起誓杀光所有女人以报复男权社会。而猎人的母亲则死于“库松甲板甲”,即丈夫因工作迁居便使用针线把妻子的口缝合起来。米亚科托谈到,在读者看来魔幻而荒诞的情节,却在现生活中真实存在着,“在莫桑比克,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就不得不离开校园,在包办婚姻中嫁人为妻。显然,当地女性需要一场运动来改变她们的境遇。这本小说创作源泉是我在北部城市帕尔马所亲历的,母狮频频袭击村民,26名遇难者有25人是女性,因为她们每天只身在田间劳作,这事件诱发我动笔关注社会边缘的女性。”

  探讨亦是米亚﹒科托作品的主题,在《母狮的》一书中,猎人始终难以摆脱母亲和父亲相继离世的打击,而父亲对的母亲的直到最后才揭开,猎人通过狩猎抽离,但逝者始终能对生者发挥着影响。米亚科托讲到,对莫桑比克人而言,死者似乎永远活着,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对我们来说,逝者仍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人们周围,他们被生者和铭记,帮助指导生者的生活。我们必须要与逝者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免于被他们打搅和困扰。这正是莫桑比克人的观,绝非我的。”

  在米亚科托的笔下,传统与现代、和文明同样界限模糊。他的长篇作《梦游之地》以莫桑比克内战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由战争重塑的世界。跟随失去记忆的男孩追本溯源,作家也在思考个人与民族身份认同的出和可能。该小说发表于1992年,入选非洲“20世纪非洲文学最重要的十二部作品”,并荣获葡语文学最高项“卡蒙斯文学”。在文字中重建莫桑比克,是米亚科托毕生的求索:“所有莫桑比克人都在探寻身份认同,似乎没有人天生是莫桑比克人,人们或多或少都别国血统,人们希望在多样的文化中提取莫桑比克独特的认同。比如在葡萄牙语中,我们尝试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和莫桑比克土语结合,与当地文化和哲学相融,形成莫桑比克的语言文化。”

  米亚科托的写作以创造词语著称,他极具创造性地把发音相似的莫桑比克单词和葡语词汇结合起来,为非洲叙事建立了新的模式。他的作品以于文明的姿态,为探寻非洲的文份认同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监督电话 监督邮件:.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