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

※发布时间:2018-8-19 22:13:2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外交辞典》中讲,上海的西班牙馆是1856年设立的,1941年西班牙承认汪伪,抗战胜利后中国关闭了西班牙馆。实际上西班牙在上海的人数不多,也没有较强势的商行,1948年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印的《上海人口志》有历年上海统计,1910年上海有西班牙142人,最多的是1930年,也仅有221人,约80%以上居住在公共租界。上海的西班牙人很少,不强。但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很多,而且,上海许多住宅中还或多或少有西班牙风俗的建筑装饰。

  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外交辞典》中讲,上海的西班牙馆是1856年设立的,1941年西班牙承认汪伪,抗战胜利后中国关闭了西班牙馆。实际上西班牙在上海的人数不多,也没有较强势的商行,1948年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印的《上海人口志》有历年上海统计,1910年上海有西班牙142人,最多的是1930年,也仅有221人,约80%以上居住在公共租界。上海的西班牙人很少,不强。但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很多,而且,上海许多住宅中还或多或少有西班牙风俗的建筑装饰。

  菲律宾是南洋岛国,中国古代称之吕宋国,曾为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19世纪末,美国为争夺海外领地与西班牙发生“西-美战争”,1898年西班牙与美国签订《巴黎条约》,将关岛割让给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把菲律宾群岛的主权转让给美国。在西班牙时期,菲律宾的西班牙以者自居,生活比较富裕,“西-美战争”后,西班牙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选择回到祖国,一部分则选择到其他国家定居。据记载,1900年一位原定居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加伦白克携带一架电影放映机到上海,开创了上海电影放映业。不久,他又将放映机转让给了同样从菲律宾来上海的雷玛氏(A·Ramos),当时的电影多为无声风光片,中国人看不懂,于是雷玛氏增加配音说明,并请乐队伴奏,电影的生意立即好了。最初,雷玛氏也是租借福州的茶馆放电影泰国佛牌极度危险的,1907年,他在虹口的乍浦海宁转角搭建了个铁皮棚专放电影,这个放映棚后来被叫做虹口影戏院,它成了中国首家专业的公共电影院,后来,雷玛氏又先后在虹口创办“维多利亚”(Victoria)、“上海”(Isis)、“万国”(China),在沪西创办“夏令配克”(Olimpic,即奥林匹克的早期译名)、“卡德”(Carter)、“恩派亚”(Empire)等影戏院,所以雷玛氏不仅被认为中国电影放映的开拓者,还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放映的“托拉斯”。

  大约在雷玛氏定居上海的同时,另一位叫赉丰(Lafuete)的西班牙籍建筑师也从菲律宾到了上海,初来乍到的他只能在一家建筑事务所谋职,1909年他与人合作创办了一家建筑事务所——赉隆洋行(Lafuete&Yrron),他接到的第一单生意就是新建成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内的舞厅兼宴会厅,工程获得极大的成功,使礼查饭店的舞厅显得金碧辉煌,令上海的英、美建筑师失色,赉隆洋行的名气大振。

  1914年雷玛氏在沪西静安寺投资建设夏令配克影戏院(即后来南京西742号的大华电影院,已拆)时,邀请自己的赉丰设计,赉丰还为雷玛氏设计了位于“夏令配克”东侧,今南京西702号的住宅。这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三层住宅,坐北朝南,以中间的门为中轴线根平均排列的爱奥尼亚柱,二层并排开设六扇窗,其中中间两扇设计为带锯齿外凸边框的窗套,两侧各两扇带锯齿外凸边框的窗套,窗套内外开一被称之“帕拉弟奥式窗”(Palladian Window)的变形窗,这种窗一般中部较宽,半圆拱顶,两侧较窄小、平顶,18世纪后被西班牙建筑广为使用;三层略内缩,中间设计为多根柱头连续支撑的内廊;每个层面间设计有明显的锯齿状的腰线和檐口,这也是西班牙建筑最有特征的装饰。

  该住宅建成的同时,1914年美国人弗里德曼(Leon Friedman)在上海创办中国汽车公司(China Motors),主要代理美国汽车厂商的汽车,其下设多家子公司,其中一家“飞星汽车公司”(The Eastern&Star Garage Co.,Ltd.)租用了静安寺的雷玛氏住宅,对住宅稍作改动,抽去了中间的两根柱头将其为大门,便于汽车进出,并将底层的墙拆除后为大玻璃窗,这里是汽车的展示窗。这幢建筑在20世纪40年代曾为“美国海军俱乐部”使用,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为黄河皮鞋厂使用,建筑的外立面未遭,现在为某餐饮业租用,建筑外立面基本保持完整,是我知道的上海建造时间最早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可惜它并没得到足够关注。

  瑞卡多(Ricardo Blaggueg)是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对外贸易局驻上海首席代表,他自己有个兴趣,就是研究西班牙人在上海的历史,他告诉我,雷玛氏退休后回到了西班牙,其后人还保留了大量雷玛氏在上海的日记、、照片等,在西班牙的国家档案中也有不少雷玛氏档案,他见过部分。今天虹口区多伦250号的住宅是“Ramos Villa”,就是赉丰为雷玛氏设计和建造的“雷玛氏别墅”,建于1924年,是一幢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局部设计与静安寺的雷玛氏住宅有许多相似之处。雷玛氏是1926年回国的,他在上海的影戏院全部卖给了中央影戏公司,雷玛氏别墅与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相邻,就被日本人,一度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家属的幼稚园——知恩院。日本战败后由海军接管,上海解放后仍由军队接管,今仍为海军四一一医院使用。今天,与雷玛氏别墅相邻的四川北2079-2099号北川公寓,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建设于1924年,因它位于上海的最北端,英文名North End Apartments,因它位于北四川底,上海人称之“北川公寓”,不过,它还有一个人们更熟知和常用的名称,那就是Ramos Apartments,人们常称之为“拉摩斯公寓”,实际上“拉摩斯”就是“雷玛氏”,的异读,就是因为新沙逊泽行从雷玛氏手中购进了这块土地,并在这里建造了公寓的缘故。

  如果你过西1220弄,就可以看到弄堂口一幢漂亮的西班牙建筑。“奥古斯丁会”(Augustine)是修会名称,该会提倡神职人员应该过完全相同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及信徒放弃自己的财产,统一交给。16世纪后,这个发展成为有严密组织的托钵修士会。西班牙的奥古斯丁会大约在20世纪初进入上海,他们在上海创办了一份西班牙文的——《生活》。大多寄往西班牙及南美洲的拉丁语国家,不断宣传中国贫穷落后的国情,传教士们在的艰辛及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希望的们省出每天一份的面包钱,帮助传教士的工作。这一招果然,许多读了《生活》后定期向上海汇款,使上海的奥古斯丁会传教士们成了大富翁。不久,他们就利用购进法租界莫利爱(今香山6号)建造了一幢上海人称之“三层五开间”的西班牙大洋房,并把总部设在那里。1930年,他们又以“奥古斯丁公司”(The Augustinian Corporation)的名义向工部局申请在爱文义(即今西1220弄)建造了Augustinian Procuration,对应的中文名叫“望德堂”。30年代初,一些长期或定期向上海奥古斯丁会汇款的人写信给《生活》,希望知道的账目和资金流向,始终没有结果。1936年,一位长期驻马德里《阿赫拉报》的美国籍记者爱狄·密勒奉之命赴上海,要求“把西班牙的传教神甫在中国的工作情况、置备的产业和推广西班牙文明而受到的,做一个详细的报告”。爱狄·密勒除了完成了调查报告外,还将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写成《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书,并正式出版,书中对上海奥古斯丁会的有大段的描述,可以一读。

  西1220弄的“望德堂”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不论是华丽的呈曲折状的山墙,还是极具装饰效果的筒瓦檐饰,使建筑体现出一种悦目和活泼,这大概是人们喜欢西班牙建筑的原因。

  1854年6月,列强利用清廷急于小刀会之际,上海道签订《海关协定》,由英、美、法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一个关税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上海海关的工作,称之“外人帮办税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这一制度被全面推广,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今杨树浦的旧名“兰”,英文名Lay Road,即以他的名字命名),1863年赫德(Robert Hart,今常德旧名赫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继承,直至1911年病逝,在任时间达48年之久。总税务司原驻上海,后迁天津,派一名副总税务司驻上海。1914年,海关从一位叫J.A.Watie的手中购进法租界毕勋(今汾阳45号)的7亩多土地,1932年在这里建造副总税务司府邸,该住宅由建筑股份有限公司(Continental Construction Co.,ltd.)承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假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主立面朝南,临一大草坪,以中间的客厅入口为中轴线,两侧略向前,呈不严格对称。中轴线根古典柱支撑的三连续圆拱内廊,二层退为平台;两侧设计为“帕拉弟奥式窗”,窗以两根极具西班牙建筑特色的螺旋形柱分隔,窗架以锯齿纹装饰,多坡屋顶,开有“老虎窗”,红瓦粉墙,色彩对比度强烈而不失典雅,在上海的西班牙建筑中属典型而做工精细的一幢。

  该住宅为副总税务司府邸,第一位入住者为英国人罗福德ford),最后一位入住者为中国人丁贵堂,他是中国人中担任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的第一人。解放后丁贵堂任海关副署长迁往,后任海关管理局局长,1953年海关将这里扩建为上海海关学校,1980年改为海关专科学校,原住宅改为学校的办公楼,今海关专科学校迁浦东新校址,这里为海关招待所使用,原海关副总税务司府邸今以“丁贵堂住宅”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