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复旦EMBA项目: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企业家

※发布时间:2015-7-9 19:14:5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腾讯教育频道。今天我们采访到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殷志文副院长,欢迎殷老师!

  我们知道复旦是全国首批开设EMBA课程的高校,从2002年EMBA课程开办至今形成哪些特色,请殷老师简单介绍一下。

  殷志文:复旦EMBA项目从2002年在全国首批创办开始,我们一直承载着复旦的核心要素。复旦是一所百年综合性大学,复旦EMBA植根于这片土壤,除了强调商科教育以外,也非常注重人文传统和学科交融。简言之,复旦EMBA是大学之商学,又是商学之大学,这个是我们非常强的特色。除了学校外,我们还有很明显的地缘优势。上海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窗口,我们也非常强调本土经验和国际视野的结合,希望给到学生非常务实的有关商学以及人文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培养与熏陶。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我也知道复旦EMBA项目在海外游学方面投资巨大,借助到很多复旦在国外的资源。那么,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开展海外游学课程?

  殷志文:我们从复旦EMBA项目创立开始,就开设海外游学课程。当时的初衷是带我们EMBA同学到海外去学习,去世界名校课堂聆听一流教授讲课,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上对于管理,对于经济方面最新的认识,最新的。当然也通过这个机会,让他们亲身实地去考察一些国际级的企业。

  虽然这些年来,我们的海外线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广,但是总体上我们这么几条:第一,行程安排上以学为主。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时间去听课,去做参访,学生回来以后要交作业,这个是有学分的。第二,在海外游学线的拓展上,一定和复旦的长期合作伙伴去结合,不会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安排整个线。比如说,我们带学生去麻省理工学习,会跟学生介绍我们跟麻省理工20年的合作,他们对复旦的学生非常重视,会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教授。如果我们带学生去耶鲁,会介绍从校长开始,包括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教授,这些复旦老前辈历史上跟耶鲁的渊源,以及两校间百年的互动。学生到了那边以后,当然感受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希望让学生一方面从他的课程内容、从亲身经历上能够体会到国际化氛围,同时也到复旦这个平台的独特魅力。

  主持人:除了海外游学,我还了解到我们有中国第一个跨海峡的复旦-台大EMBA项目,这个项目成立五周年,它对我们学生有哪些价值?

  殷志文:这个项目的启动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2010年,正式推出了第一个班。这个项目的交流设计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到2008年基本成型,再到正式开学又间隔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个项目的启动在两岸都不是很快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成功地把它运作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复旦特别引以为自豪,我们确实是开拓了两岸学位合作教育的先河。

  今天,这个项目在和地区都获得极大关注。应该讲,复旦启动这个项目,我们也是做了很多思考。考虑到和文化上同根同源,两岸走的线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沟通上有很多便利条件,最终,我们努力促成了这一项目。

  的有些同学在加入复旦-台大EMBA班之前,对这个项目的意义不是特别理解。有人可能会从市场角度去看,2400万人口,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差不多,它的市场也就这么大,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的经济、的管理对企业家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合作这么多年发现,所经历过的企业发展阶段,包括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举措和体会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值得企业家好好研究。反过来,对于企业家来讲,这么大的市场,也常吸引他们的,企业家很多经验也值得企业家学习借鉴。

  我们项目刚刚启动时,第一个班第一门课,两岸企业家在课堂里是有争论,甚至可以说有语言上的争吵,我刚才讲同根同源这是好地方,但是毕竟大家所处的发展的经济阶段有所不同,看问题的视角有所不同,大家有很多争吵,这个常荣幸的,他们第一个班,第二个班,第三个班马上毕业了,这几个班的同学感情非常好,大家在这个中间已经萌生出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以及很多企业。这个班对于两岸企业合作、国际化,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主持人:通过您跟学生上课或者平时交流,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

  殷志文:从EMBA的角度来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现在回到学校里边重新深造,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突破自己。我们在面试录取的时候,当然也会看他过去取得的成就,他对管理问题的见解,他理解的深度,这个我们会去探讨。同时,我们也会考察这个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他未来对自己的突破,对事业发展的理想有多大。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复旦EMBA的学生有哪些特质?

  殷志文:他得有学习的冲动,有希望突破自己、事业进一步提升的需求。在整个平台中间,他应该享受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叫“二人行必有我师”,学生除了向教授学习外,彼此之间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如何教学质量?

  殷志文:一方面,我们选派的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个有五六十位非常资深的管理人士的课堂,他们能够去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真的有一些收获,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复旦EMBA的教授不仅教学经验很丰富,而且对于学术与实践两方面的把握,都有非常深的。我刚刚讲到同学从老师身上学到50%的内容,又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另外50%的内容,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有机组织。我可以很自豪地讲,十多年来,学生对复旦老师的评价还常肯定的。

  另外一个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的互动。EMBA在,很多人可能把它理解成富人俱乐部,我想稍微解释一下。第一,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挑选一批事业上有成就的高层管理者前来读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对管理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能为这些志同道合者营造一个分享的平台。对于不同层次的有学习需求的商界人士,我们有不同的课程或项目会适应他的需求,但主要是希望有平等交流的平台。第二,我们完全不EMBA的交友目的。EMBA这样一个平台,大家千万不要把它庸俗化,这不是一个吃吃喝喝、结党营私的平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对管理问题有一个很好的分享和互动,因为这个社会是人和人之间需要交往的社会。复旦EMBA不鼓励,不支持庸俗化的交友,我们希望搭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交友平台,这中间不仅有学习上的互动,业务上的合作,还有思想上的碰撞和火花产生。

  主持人: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来说,我们在课程有哪些特点?

  殷志文:我们希望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平台,给到学生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仅有经济管理领域的教授,还有其他学科的学术泰斗。第一,在我们学分课程里,会穿插一些可能看似和管理不太直接相关,但是又有一些间接联系的课程,比如说管理哲学、中国地缘等课程。因为我们觉得商业跟企业家的思维以及外部还是有很深的联系。第二,除了学分课程,人文复旦、前沿科学等学术活动就更多了。人文复旦着眼于人文的提升,前沿科学阐述科技走势与投资机会。这些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思维领域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情况,您认为中国的高端的商科教育未来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殷志文:这个问题比较有挑战性,我讲讲个人的一些体会跟感受。中国经济未来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哪怕中国P现在增速在7%左右,甚至会跌到百分之六点几的发展阶段。我跟很多国际上的教授、院长包括企业家有些合作,他们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们说百分之六点几,这个叫“经济速度放缓”,对美国来讲六点几属于绝对的高速增长,欧洲更不敢奢望这样的增长速度。如果基于这样的基本假设,大家还相信未来10年、20年有这样增幅的话,那么中国的管理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为毕竟在这样高速经济增长期,企业家还是需要获取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交流平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管理教育的需求还是长期存在的。不仅仅只是对民营企业家,包括对于国有企业、跨国企业,这样的需求都是存在的。

  从中国管理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看,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多要突破的东西。一个成功企业家不仅仅只是他在管理,对经济的判断上有独特的能力,还包括他的个人魅力。在全球经济舞台,成功的企业家,其人格魅力也是让后辈非常敬仰的。所以说,怎么在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注入更多的人格的培养,注入更多的全局的把控能力,这个可能是中国管理教育需要更多去思考,更多去突破的地方。

  此外,怎么在国际化跟本土化之间做一个很好的把握也是管理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应该讲中国管理教育过去30多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国际上的帮助跟支持,但是在后面的10年、20年发展阶段中间,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本土经验的总结和归纳。这可能是在未来中国管理教育,不仅仅只是课程教学,而且跟研究相关需要有强有力突破的内容。我们现在的研究、教学,整个结构和基本手段还是沿用的为主,将来在这方面是不是能够形成突破,这是摆在中国商学院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这个能够形成突破的话,真的能够成为中国学派的话,可能对世界管理教育也是巨大的贡献,这对于整个中国管理教育界舞台上的品牌,甚至于话语权、主导权,都将是很有力的支持。

  主持人:您刚才从大的方面分析了中国高端商科教育,对此我们复旦的EMBA应该如何应对这个趋势呢?

  殷志文:我刚刚讲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在复旦这样一所知名综合性大学里面, EMBA平台除了商科的课程教育以外,也引入了很多人文方面的内容。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人格培养,这不仅仅只是在课堂内,甚至于从入学开始就有这么一个导向。尽管EMBA是管理学的教育项目,但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和实践如何把看似跟管理学无关的内容穿插进去。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这其实也是他的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反映。我们会强调,这个时候你别把它单纯地看成是纯人文的范畴,也不是纯商业活动,这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我们在EMBA教育中间希望把两者真正结合在课堂,并贯穿到整个两年多的学程之中。

  关于国际化跟本土化的把握,我想举一个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其他的朋友们也注意到这个现象,复旦在整个地区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所有EMBA课程教授一定是华裔教授的院校。这个与国际化并不矛盾。我们很多教授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甚至于不少教授在国际舞台上也是的管理专家,他们把国际上最先进的经验和研究带到整个EMBA课堂里。当然,我们本校本土的教授,也都有丰富的海外学习与研究经验。

  我们请华裔教授是什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国际化跟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因为华裔教授有一个很强的优势,不仅语言文化上没有太多的隔阂,而且即便他在美国、欧洲生活,他也会关注整个中国的研究。所以他们会在课堂里边,很好地结合中国跟世界两方面的内容,并且角度更高。其实,如果在全世界不限国籍背景地挑选师资,相对来讲并不常困难。但我们一定聘用华裔教授,虽然对我们来说选择教授的难度也在提升,这很大程度也反映了我们希望能够把国际化跟本土化做有机结合的一种追求。

  主持人:非常感谢殷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么多,也希望复旦EMBA课程在未来的上越走越远,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今天节目就是这些,再见!

  殷志文:谢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