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人文经济人文彭水: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三十年

※发布时间:2014-11-17 21:20:0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原标题:文化文艺篇:人文彭水徐徐绽放斑斓异彩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彭水来说,在、重庆直辖大的春风沐浴下,自治县经济、社会事业、文化都是蒸蒸日上的三十年。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彭水这块神秘的土地,因为盐丹经济的持久日新,孕育出古老而神秘的“黔中文化”,述说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三十年来,历届县委、县高度重视彭水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在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出“文化兴县”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特别是委、市将渝东南定位为生态发展区以来,县委、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彭”的目标,高度关注文化民生,持续加大投入,全面提速公共文化建设,竭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多层次多形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深挖文化资源富矿,不断推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彭水,这里有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摩围云海等旖旎梦幻的自然风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古老的盐丹经济在这里孕育出璀璨的“黔中文化”,独特的自然形成独有的地域文化,以及充满传奇故事、色彩的羁旅文化。

  近年来,县委、县利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做好传承,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交流,让人文彭水徐徐绽放斑斓异彩。

  掀起盖头

  ——探秘黔州古文化

  离郁山镇约四公里外的中清河边,有一口开发利用始于夏朝的古盐井——飞水井,如今仍然碧水飞涧。

  历史上的彭水,璀璨辉煌,却又神秘莫测,一直以来不为人知晓,致使“黔中文化”几乎在中华文明中缺位。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彭水县开展了郁山古镇建设项目一期建设范围考古发掘工作,出土文物8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0余件,1座罕见的双耳室汉墓,1座宋代窑址,1处明清时期盐业遗址。同时还发现了1处商周遗址,1处汉代遗址。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我们邀请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郁山镇中井坝盐业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940平方米,发现明清时期各类遗迹38座。”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该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保存较为完整、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完整的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的过程。通过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郁盐生产中“泼炉印灶”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据了解,彭水县现有市级文物单位3处,县级文物单位118处,馆藏文物1000余件。国家等级文物30件,其中一级1套2件,二级2件,26件。

  “‘三普’文物总数和新发现文物数均居全市前列。”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居全市第一。全县共有野外文物点1354处。其中包括李承乾墓、黄庭坚衣冠塚、山谷公园汉墓古墓葬1112处;黔彭军民厅、童家大院、茶林坪古建筑群古建筑85处;郁山盐业遗址、庞吏坝汉代遗址、鸡鸣井遗址古遗址24处;绿荫轩摩崖石刻群等石窑寺及石刻共计27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6处。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彭水这块土地上曾经的辉煌正逐步进入的眼帘。

  古黔新韵

  ——凸显文化兴县战略

  “黔中文化”是巴渝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重庆主城的抗战红色文化、渝东北三峡文化交相辉映。

  一直以来,我县深挖文化资源富矿,积极开展“黔中文化”研究,创办了文学艺术兼学术研究期刊《黔中文化》,为研究“黔中文化”搭建了平台。2012年8月,首届“黔中文化”论坛在彭水举行。此次论坛的举行,将研究“黔中文化”进一步推向了深入,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将特色文化创出品牌。”县文联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县编撰出版的“盛世黔州· 书香彭水”系列文化丛书,将近年来的“黔中文化”研究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黔中文化研究文集》,对传承和发扬“黔中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该县还注重本土文艺创作,前几年推出丛书“摩围文丛”,着重推出活跃在彭水文坛的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展示彭水文学创作,激励创作热情,让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

  “天上有雨哟,又不落哟。”在彭水,几乎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娇阿依》。

  这得益于该县积极打造“娇阿依”原生态民歌组合品牌,其中鞍子原生态民歌版“娇阿依”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青春版“娇阿依”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重庆赛区第一名,并进入全国决赛,“黄丝蚂蚂”少儿舞蹈组合进京展演荣获金。

  音乐舞蹈戏曲丰硕。创作整理的《娇阿依》、《梭乃惹》、《包谷调》两度登上青歌赛舞台,多次获得国家、区域级大;创作编导的民族舞蹈《黄丝蚂蚂》、《踩花山》、《土家摆手揖》等多次参加各类舞蹈大赛;同时还收集、整理创作出版了《彭水民间音乐》、《彭水民间歌谣》、《娇阿依》、《彭水民间器乐曲集》等。“这是我县不断推出在全国全市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县文联负责人表示,通过文艺工作者们的文艺创作来推介彭水,提升了彭水的形象。

  文化惠民

  ——彰显民本思维

  9月2日下午6点过,诸佛乡双河场村村民付美会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就来到文化中心广场,和集镇上的“舞友”跳起了坝坝舞。她说,现在在乡村一样可以享有城里人的娱乐,真安逸。

  双河场村民的这一份安逸,得益于近年来县委、县关注文化民生,持续加大投入,打破平均分配惯例,全面提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条件,多层次多形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在县城,升级县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物管理所。投入资金750万元,对两馆一所进行改扩建,扩建面积2230平方米,实现了两馆一所应有的功能设置,并全面更新设施设备,大大提升了两馆一所的公共服务硬实力。

  在各乡镇、街道,全面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资金780万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每个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

  在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在上级划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按3000元/个的标准配套资金88.2万元,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294个,实现每个行政村、居委1个。其中,郁山玉泉新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同时还整合资源建设村文化室和文化中心户,将村级活动室与村文化室合建,每个活动室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上,目前已建成141个。按照6000元/个的补助标准积极建设文化中心户,每户面积30平方米以上,目前已建成1127户。

  在通讯上,电视实现“村村通”。通过联网、建设无线发射站、发放安装4万余套直播星设备等方式,全面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难问题,实现了全县城乡电视信号全覆盖。

  “在做好硬件配备的同时,我们还着力提升软实力。”文广新局负责人说,我县还努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竭力奉送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用文艺形式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满足群众对本地特色文化的需求。

  ■■结语

  新世纪、新彭水、新起点。30年风雨,我们一直在前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文艺工作更是出现空前繁荣、百花齐放的盛世。彭水,作为“黔中文化”的核心区,我们在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他们牢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用“十年磨一剑”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创作和生产优秀作品,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让彭水正驶向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快车道,“文化兴县”正崛起。

  ■■发展战略

  在今后的工作中,彭水县将立足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以文化助推旅游发展,努力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经济强县。

  全面提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新城新建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的文化中心。改扩建乡镇文化站3955平方米,村、社区文化室13900平方米。补助建设文化中心户780个。

  创新方式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更加有效的公共文化阵地免费模式,全面巩固电视“村村通”,提供上档次、上水平的大型公益文化服务,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交流活动,树立文化活动品牌。发挥“一节一赛”品牌活动的龙头作用,推出更多、更亮和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品牌,让群众成为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动力。

  立足地域功能定位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充分挖掘特色项目,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生态、生态旅游结合发展道,促进文化生态经济强县建设。

  进一步打造文明、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新彭水。加快推进建成“武陵山区文化高地”,建设渝东南文艺产业、文艺、文艺创作、文艺人才高地,巩固和发展“黔中文化”理论研究、发掘、整理、传承开发力度,重点打造打造“黔中文化”研究平台、巩固《民族文学》创作平台,积极实施文艺风采工程、人才工程、精品工程,探索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扶持机制、文学艺术市场营销机制、文艺目标考核机制、文学艺术交流机制。

  ■■评论

  为丰厚文化积淀注入精气神

  赵 勇

  彭水历史悠久,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子,推进“武陵山区文化高地”建设,全面实现“文明、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新彭水”。《黔中文化》等特色文化创出品牌,“娇阿依”原生态民歌组合品牌、“黄丝蚂蚂”少儿舞蹈组合等民族文化结硕果,文学创作厚积薄发、音乐舞蹈戏曲丰硕、书法美术精品频出、诗歌楹联创作活跃、摄影创作提档升级,民族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发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内涵,推出独具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为丰厚文化积淀注入精气神,一直是我县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追求。

  为丰厚文化积淀注入精气神。我县不断深入挖掘“黔中文化”、“地域文化”、“羁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 等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用足、用活、用好这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创作出了一大批展现彭水文化精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标志产品,让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

  为丰厚文化积淀注入精气神。全县文化创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能力,他们用“十年磨一剑”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创作和生产优秀作品,让文化产品更积极健康向上。

  为丰厚文化积淀注入精气神。我县始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主旋律,“三贴近”,切实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社会正气、通达社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情绪、搞好监督的重要作用。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食粮。

延伸内容: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