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者必须适应深度旅游的市场需求,在旅游规划设计、景观营造、旅游服务等方面,充分地考虑休闲、审美需求,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使旅游区达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从而使旅游活动达到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
以空间换时间,大旅游是深度旅游的最佳布局模式
景以遮为奇。过于直白和通畅的景观与项目缺少神秘感和趣味性,会让游客一览无遗,难以对游客感官构成深度冲击,进而留住游客。中国园林艺术讲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力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如:苏州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大气势和大格局,但仍在狭小的空间内尽力构架空透、谐趣的意境。
深层规划与古代园林追求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于激起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兴趣,通过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使游客辗转期间,移步换景,陶冶情操,真正做到以空间换时间。单就这一点,我们应在规划设计中恰当植入和借鉴。
除却已经限定空间的古代园林,对于新建或后期景区,在旅游规划实践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采取了众多拓展空间的举措。如为广西昭平黄姚古镇旅游区创建5景区提升方案时,在昭平县城和黄姚古镇之间做了60公里的“走马观画”乡野景观带项目策划,直接升级了旅游绿道;新疆天山大峡谷项目景区大门前移,使景区延长10公里,并拉近了与所依托城市的距离;扩大景区游客中心面积,由前门和后门区隔游客与居民、商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旅游区纵深空间,既增加了游客旅游滞留时间,又带动了景观带所在区域旅游相关产业,达到了旅游深度体验的效果。
中国的旅游规划应紧跟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大旅游。我粗略概括为“七大”:
一是大气势,作为旅游最高品牌5A评审已施行了多年,下一步应有更大的视野,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等;
二是大交通,这是为大旅游服务的,包括机场、高铁、高速公等硬件建设;
三是大客厅,在高速公下站口设一级游客中心或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将整个地方发展与旅游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
四是大业态,构建“旅游+”,构建城旅一体化、工旅一体化、农旅一体化、商旅一体化、林旅一体化、水旅一体化、牧旅一体化,文旅一体化;
五是大绿道,这是全域化旅游休闲时代的必然要求,包含机动车道、船行航道、自行车道、人行道、骡马道等多种游览线,两侧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预留500米左右的景观农业,设置换乘站、乡村驿站等;
六是大格局,摒弃全国旅游景区千景三门(假古建、假树木、假山水)的乱象,大门要因地制宜,尽量落座在中轴线上,游客中心以出入口做分界点,既是旅游功能中心,又是居民生活中心;
七是大市场,定位要精准,一些高端产品就要面向中国,世界。
以内容换时间,慢旅行是深度旅游的最佳演绎态势
深度旅游的感觉更像是旅行+旅居,不仅慢在途中,还要在旅游区住下来,让游客从步履上慢下来,从上慢下来,沉浸其中,从容地进行生活体验式漫游。这是一种融时间、空间和内容于一体的深度旅游方式,我们可称之为慢旅行。
有人说慢旅行就是让心灵带身体旅行,旅游者慢慢游、乐活玩、静心思、悠悠感,深层品析当地文化,甚至与当地人成为朋友,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
这当然需要旅游项目和产品来填充,包括静态的、动态的,禅修的、健身的,古老的、科技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等等。
高淳桠溪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桠溪慢城的电瓶车道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每年从3月开始至11月底都可以看到花朵绽放在道两侧。除了花海,每前行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不同的景观,青山、水塘、松树林、小竹林、紫藤花长廊在这里骑行,还能碰上偶尔出来“过个马”的山鸡,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欣喜不已。
当深度旅游演变成大旅游和慢旅游,旅游新常态下的旅游和规划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作者原群江山多娇规划院院长,中央党校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情景规划理论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