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东帝汶

※发布时间:2019-5-4 12:47:1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属虎的属相婚配表如果要问21世纪第一个成立的国家是哪一个,那一定是东帝汶了,东帝汶成立于2002年,当时中国第一个予以承认并与其建交。但是,东帝汶并不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非洲有个成立于2011年的南苏丹,比东帝汶还要年轻9岁。

  东帝汶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约有1.4万平方公里,比市还要小一些。东帝汶所在的岛屿就叫帝汶岛,是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中最大、最东边的岛屿,南隔帝汶海与相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关帝汶岛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我国古人的著作。公元1225年左右,南宋赵汝适出版的《诸蕃志》,出现了一个“底勿”的地名,称其为南方大海一个盛产檀木的地方。赵汝适的描述,使帝汶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初的记号。不过,身为皇亲的赵汝适并非航海家,他在泉州市舶司任职,管理南宋的海外贸易,因工作之便常常听到出海商人和船员的,集而成书。

  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记录则要详细得多。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称帝汶岛为“古里地闷”,说岛上“山无异木,以檀树最盛”。他还记载了泉州吴姓商人与岛上土著居民交易的情景:顺风季节,抵帝汶海后,用丝绸、茶叶、瓷器、银器、西洋丝布、色绢之物换回檀木,“价极低,获巨利而回”。

  明朝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撰写的《星槎胜览》称帝汶岛为“吉里地闷”。费信是这样描述“吉里地闷”的:“满山茂林,皆檀香树,无别产。马头商聚十二所。有酋长,田肥谷盛。货用、铁器、瓷碗之属。”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东帝汶与中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历史悠久。笔者曾担任我国驻东帝汶武官,本期的“品读”就向读者介绍笔者所了解的东帝汶。

  早在明清时代,就有中国广东、福建人乘船“下南洋”,来到帝汶岛居住,寻找白檀、红木和桃花心木。葡萄牙殖民东帝汶时期,越来越多的华人迁居到此。1816年,荷兰科尔夫少校从荷属西帝汶来到葡属东帝汶帝力,为当时满目皆是的华人感到震撼。据统计,到1975年,东帝汶的华人数量已从1935年的3500人增加到25000人。据了解,东帝汶华人男性中,近四分之一与当地土著女性通婚,落地生根。

  华人刻苦耐劳,行事低调,虚心好学,不问,一心经商。为早日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中有不少人很快就掌握了当地语言,并雇佣当地人。没多久,他们的零售商店便遍布乡镇,甚至偏远山区。20世纪60年代,东帝汶全国约有400家零售商店,其中397家便为华人家庭经营。不过,东帝汶最重要的经济植物檀香木和咖啡一直由葡萄牙人控制。

  19世纪初,东帝汶华人社会形成。华人保留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成体系。1975年前,全东帝汶13个区(后改称大区)每个区都有华文学校,其中帝力的华文学校规模最大,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其他各区均为小学。帝力中华学校建于1911年,教室宽敞明亮,可容纳1200名学生。中华学校的许多教室以当年建校时捐款数额较多的华人之名命名,在一排教室尽头的山墙上,有一块大理石,镌刻着六百多位捐款华人的姓名及其捐款额。在帝力,有一座关帝庙,红瓦白墙,着粉彩关公像。庙堂正门一侧的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以半文言记载着这座关帝庙的缘起。近七十年前,中国澳门的一些居民“离乡别井,乘风破浪远渡重洋,栖身东帝汶”,后于1936年修建了关帝庙。不远处,还有一个堂,建于1977年。两座占地1000平方米。帝力郊区,绿树掩映之下,有着一片华人墓地。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至今已有1400座坟墓。为了事业,为了东帝汶,这些华人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片令其深深眷恋的土地上。

  最值得东帝汶华人自豪的是,葡萄牙国家海外银行在当地正式发行的不同面额货币纸币上,居然印着汉字,比如1000面值的纸币上,就印有“壹仟厄斯科多”六个汉字。这在外国货币中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的是,印尼从1975年占领东帝汶后,实行政策,学习中文,华人经商,占有华人设施,导致大量华人出逃。其占领东帝汶的24年期间,整整一代华人失去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已不会说普通线月,东帝汶华人仅剩不到3000名。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国诞生,成为21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其时,人均P不到300美元,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亚洲最贫穷国家和全球最落后的20个国家之一。到了2015年,东帝汶人均P升为1158美元,仍排列界第150位左右。

  东帝汶是个弹丸小国,区区百把万人口,却使用着葡萄牙语、德顿语、印尼语和英语,还有近30种方言。这种情况和其数百年来先后被葡、荷、英、日、印尼等多个国家殖民有关。在葡萄牙殖民期间,葡萄牙语成为东帝汶的语言,印尼占领期间,印尼语又成为语言。在东帝汶后,葡萄牙语和德顿语被列为用语。刚时,东帝汶会读会讲葡语的人,均为受过教育的50岁左右人士。德顿语属南岛语系,是最原始语言之一,没有语法、没有时态、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约70%的土著人会讲这一语言。印尼语大部分人都会讲,但出于考量,不用于正式场合。会讲英语的则只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士。

  在正式外交场合,经常会遇流不畅的尴尬。讲英语的外交人员,遇上对方官员只会讲德顿语,要么用手比划,要么微笑示意,或者找一个既会德顿语又会英语的官员当翻译。一般交际场合,遇上这种情况,只是举杯点头即可。每次约见驻在国时,先要问好对方讲什么语言,然后再带上相应语言翻译。

  学校教学也有这个问题。当地中小学均以德顿语和葡萄牙语上课。但师资力量不足,上葡语课时,得聘请来自葡语区的志愿者老师,但这些老师又多半不会德顿语。每次上课时,现场都要站上一位年逾半百的老者(东帝汶人均寿命只有60岁左右),把葡语翻译成德顿语。如遇学生提问,再把德顿语翻成葡语,很是麻烦。

  要是去山区旅行,语言更是麻烦事。许多方言全是原始语言变体,外人很难听懂。就是当地人,隔上几个村庄,或是翻过一道山梁,相互间就有点交流困难了。更麻烦的是,东帝汶的文盲率很高,15岁以上成年文盲率近40%,农村高达70%。这样的话,交流起来可就更困难了。

  我们有时在山区问时,边比划带画画,交流半天谁也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好在山区土著人,一旦弄清你要去哪儿时,会主动要求带,返程则靠自己步行。要是送上一盒风油精,他会感激半天。

  中国的古籍里提到帝汶岛,无一例外都会说到其特产檀木。时至今日,檀木仍在东帝汶占有重要地位,其与咖啡、橡胶并称为东帝汶的“三宝”。帝汶岛西部盛产紫檀,东部以檀香树为主。但经过葡萄牙殖民者数百年滥砍滥伐,檀香树已所剩无几。葡萄牙的武官告诉我,檀香资源已近枯竭是葡决定放弃帝汶岛的原因之一。

  笔者曾驾车前往当年盛产檀香的中东部山区,沿途根本不见它们的踪影。当地老乡告诉我,檀香树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很少看到了。老乡说,在其爷爷的时代,还能偶尔见到檀香树,上山时捡些砍伐后剩下的下脚料,拿回家自己雕刻工艺品,再带到市场出售或换回生活必需品。直至今天,他家里仍有爷爷留下的檀香制品,虽然雕工粗糙,但仍不时散发出阵阵香味。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东帝汶开始重视檀香木问题,并且在山区有计划地种植檀香树。2016年,其农业部向我大赠送了15棵檀香树苗,这些树苗全被种植在院内,正在茁壮成长。但檀香树生长缓慢,一般种植后30年才能成材。但愿不久后的将来,檀香能再度成为东帝汶的一张靓丽名片。

  咖啡仍是“三宝”之一。19世纪初,葡萄牙把世界著名的阿拉比卡咖啡引入东帝汶,基本种植在中东部山区。这一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000毫米,年平均湿度80%。东山地农民极为贫穷,买不起化肥,也用不起杀虫药。然而,不用化肥和农药,加上高湿度、一定高度及特定土壤,却造就了世界上百分之百的最纯正有机咖啡——帝汶咖啡。每到咖啡成熟季节,山民从散落在灌木丛中的咖啡树上,用手摘下咖啡豆,用水洗净,太阳晒干,小炉烘烤,磨碎出售。

  在生活的意外和转折面前,人们辗转腾挪,无不是为了突破的。小说将物的鲜活地展现出来,通过物的小切口,反映出宏大的时代镜像,也让我们看到时代变迁中的复杂面相。【详细】

  或许,这是网络时代给予这个时代人们的最大馈赠。有传统的年味,有网络的翅膀,中国年必将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新的形塑,潜滋暗长,开枝散叶。【详细】

  人与自然更是一种共生关系。人因自然而生,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而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所产生的废物还要由自然来处理或堆积在自然中。【详细】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